孩子中耳有积液?2种科学排液方式,家长别慌!
分泌性中耳炎的核心问题之一,就是中耳里积了液体——这些积液会堵塞耳道,导致孩子听不清楚、耳朵闷胀,甚至影响听力发育。很多家长看着孩子难受,都想知道“积液怎么才能排出来”,其实临床主要有两种安全有效的方式,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、积液情况来选择,今天用通俗的语言给家长讲明白:

一、鼓膜穿刺抽液(适合积液较少、初次发作)
这是排出中耳积液的“快速办法”,操作简单、创伤小,适合积液量不多、症状较轻,或者第一次发作的孩子。
操作过程(家长不用怕):
1.医生会先给孩子的外耳道和鼓膜做严格的消毒,避免细菌感染;
2.然后用专门的细穿刺针,在鼓膜前下方的安全位置轻轻刺破一个小口(这个过程会根据孩子情况用局部麻药,疼痛感很轻,类似蚊子叮咬);
3.穿刺针进入鼓室后,会慢慢把里面的积液抽出来,整个过程很快,一般几分钟就能完成。
优点:
见效快,抽完积液后,孩子会立刻感觉耳朵不闷了,听力也会明显改善;
创伤小,鼓膜上的小口会自行愈合,不会留下后遗症。
二、鼓室置管术(适合积液黏稠、反复发作者)
如果孩子的积液比较黏稠(像胶水一样),穿刺抽液很难彻底清理;或者反复穿刺后,积液又很快复发;还有些孩子是因为头部放疗后,咽鼓管功能暂时障碍导致的积液,医生就会建议做鼓室置管术。
操作过程:
1.同样是在无菌和局部麻醉的条件下,医生会在孩子的鼓膜上做一个小小的切口;
2.把一根非常细的“人工通气管”(类似小吸管)放入切口,固定在鼓膜上;
3.这根管子会一直留在耳朵里,让中耳里的积液能通过管子自行流出来,同时还能平衡中耳和外界的气压,帮助咽鼓管慢慢恢复功能。
关键注意点:
置管时间一般是46周,具体要看孩子的恢复情况,由医生判断何时取出;
有些孩子恢复得好,置管可能会自行脱落排出,家长发现后及时告知医生即可,不用慌张;
置管期间,要注意保持孩子耳朵干燥,洗澡、游泳时避免污水进入耳道,定期带孩子复查,让医生观察积液排出和鼓膜恢复情况。
家长最关心的2个问题:
1.“孩子这么小,做手术会不会有风险?”
这两种操作都是耳鼻喉科的常规微创治疗,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、身体状况制定方案,局部麻醉对孩子影响很小,家长不用过度担心。相比之下,长期不排出积液,反而可能导致听力下降、鼓膜粘连等问题,危害更大。
2.“除了手术,有没有保守排液的方法?”
对于积液量极少、症状轻微的孩子,医生可能会先通过药物(比如缓解鼻塞、促进咽鼓管通畅的药)、鼻腔冲洗、捏鼻鼓气等保守方式尝试排液。但如果保守治疗12周后积液没有减少,就需要及时考虑穿刺或置管,避免耽误病情。
最后提醒:
孩子中耳积液的排出方式,一定要由医生检查后决定,家长千万别自己给孩子掏耳朵、用偏方,以免损伤鼓膜。如果孩子出现耳朵闷、听不清楚、频繁揉耳朵等情况,及时去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,早干预、早治疗,才能让孩子的听力不受影响呀!
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或是想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咨询问诊电话:025-85262032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挂号优惠!
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或是想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咨询问诊电话:025-85262032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挂号优惠!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