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南京仁品耳鼻喉医院 > 耳科中心 > 耳鸣 > >南京耳鸣4个简单实用的缓解方法

24小时免费热线:025-85262032
地址: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528号

南京耳鸣4个简单实用的缓解方法

日期:2025-09-11 来源:成都仁品耳鼻喉专业的医院  阅读: 195次

南京仁品耳鼻喉医院_耳鸣4个简单实用的缓解方法
 
很多耳鸣患者都有这样的困扰:耳边的“嗡嗡声”“蝉鸣声”挥之不去,时间久了不仅影响听力注意力,还让人烦躁失眠。确实,目前耳鸣尚无完全根治的统一方法,中医、针灸、药膳等调理方式也因人而异,效果无法100%保证。但别灰心!通过以下4个简单的日常方法,能有效缓解耳鸣症状,减轻它对生活的影响。
 
一、搓掌捂耳法:
 
这个方法利用手掌摩擦产生的热量和压力,刺激耳周穴位,促进耳部血液循环,适合日常随时练习。
 
具体步骤:
 
保持心情平静,端坐在椅子上或站立,全身放松;
 
双手掌心相对,用力快速搓动30-50次,直到手掌发热(能明显感觉到掌心发烫为宜);
 
立即将发热的双掌紧紧捂住两侧耳门(耳朵洞口),手指贴在脑后,手掌完全密封耳道,让掌心的热量传递到耳部;
 
保持捂耳姿势1-2分钟,待手掌温度下降后松开,重复操作6次;
 
每天坚持练习2-3组,连续做2-3个月,能明显改善耳部血液循环,减轻耳鸣响度。
 
注意:搓掌时力度要适中,捂耳时不要太用力按压耳朵,避免损伤耳道。
 
二、闭目捏鼻鼓气法
 
这个方法通过调整中耳内外压力,改善耳咽管功能,尤其适合伴随耳闷、听力轻微下降的耳鸣患者。
 
具体步骤:
 
找一个安静的环境,闭上双眼,嘴巴闭紧,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两侧鼻孔(不要捏太用力,避免压迫鼻梁);
 
慢慢用鼻子向外呼气,感受气流冲击耳道,直到耳朵里出现“嗡嗡”的鼓胀感(类似坐飞机时的耳闷缓解感);
 
保持鼓气状态3-5秒,然后松开鼻孔,正常呼吸,让耳部压力恢复正常;
 
每天重复操作5-8次,早晚各做一组,坚持1-2周,能有效缓解因中耳压力异常引发的耳鸣。
 
注意:感冒鼻塞、鼻炎发作时不要做这个动作,以免鼻腔分泌物逆行进入中耳,引发炎症。
 
三、声音掩蔽法
 
耳鸣往往在安静环境下更明显,声音掩蔽法通过播放柔和的背景音,分散注意力,降低耳鸣的感知度,适合夜间耳鸣影响睡眠的人群。
 
具体步骤:
 
准备一个收音机、白噪音机,或手机上的“白噪音APP”(如海浪声、雨声、风扇声等);
 
坐在安静的房间里,将设备音量调至“略高于自己耳鸣的声音”(以能听到背景音,又不会被吵到为宜);
 
专注听背景音10-15分钟,期间可以闭上眼睛放松,让注意力从耳鸣转移到温和的声音上;
 
每天听5-8次,尤其是在耳鸣明显的时段(如睡前、午后),连续坚持几天,能逐渐减轻耳鸣带来的烦躁感。
 
小贴士:避免用尖锐、刺耳的声音做掩蔽,选择低频、平稳的白噪音效果更好。
 
四、生活保健调理法
 
耳鸣的缓解离不开日常养护,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,能减少耳鸣加重的风险,辅助改善症状。
 
1.饮食调理:多吃“护耳食材”,避开“伤耳习惯”
 
推荐吃:富含维生素B族(如瘦肉、鸡蛋、燕麦)、锌元素(如坚果、贝类、豆制品)、镁元素(如菠菜、香蕉、黑巧克力)的食物,这些营养素能滋养听觉神经,保护内耳毛细胞;
 
尽量少吃:高盐、高糖、高脂食物(容易影响耳部血液循环),以及辛辣刺激食物(可能加重耳道炎症);
 
避免:长期大量饮酒、喝咖啡——酒精会松弛耳周血管,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刺激神经,都可能加重耳鸣。
 
2.作息与情绪调节:给耳朵“减负”
 
规律作息:避免熬夜,每天保证7-8小时睡眠,让内耳毛细胞和听觉神经有足够的休息时间;
 
管理压力:通过散步、瑜伽、冥想等方式释放压力,避免长期焦虑、紧张——不良情绪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,加重耳鸣;
 
科学用耳:避免长时间戴耳机,远离噪音环境,减少耳部刺激。
 
重要提醒:缓解≠根治,及时就医不能少
 
以上4种方法主要用于缓解耳鸣症状,减轻生活困扰,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:
 
✅耳鸣突然加重,或从单侧发展为双侧;
 
✅耳鸣伴随听力明显下降、头晕、耳痛、面部麻木;
 
✅尝试缓解方法1个月后,症状仍无改善。
 
医生会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耳鸣病因,结合你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(如药物调理、物理治疗、中医针灸等)。虽然耳鸣难根治,但通过“缓解+规范治疗”结合,大部分人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,重新找回“清净”的生活。
 
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或是想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咨询问诊电话:025-85262032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挂号优惠

24小时咨询热线

025-85262032

门诊时间:8:30 - 17:30(节假日不休)

地 址: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528号

备 案:苏ICP备14017524号-3

宁卫网审[2015]第037号
(宁)医广【2020】第03-31-043号